规划计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本信息 > 规划计划 > 正文

湖北医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发展规划处 作者: 发表日期:2021-10-11 阅读次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推动教育从总体实现现代化向高水平现代化迈进的关键起步期,是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医药大学的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进程,全面总结、客观分析“十三五”期间我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我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是我校不断推进内涵发展、持续提升办学水平的五年。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新理念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锐意改革,守正创新,务实进取,奋发有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国内三大大学排行榜学校综合排名平均提升58个位次,并成功拥有了四张亮丽名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高校;湖北省全科医学教育和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湖北省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1、“双一流”建设取得新成绩。临床医学学科2017年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8年入列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入列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0年顺利通过“双一流”中期评估。“现代医药技术学科群”为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新增4个硕士点,各学位点均通过专项评估和合格评估。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研究生教育实现新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在校硕士研究生达1061人(含留学研究生15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16人)。研究生实践基地有序拓展,新增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入选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例;获湖北省第四届“长江学子创新奖”、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联盟研究生临床能力(眼科学)竞赛团队优秀奖、全国首届研究生临床能力(医学影像)竞赛优秀奖、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获得研究生“创业明星”称号。

3、科研工作获得新突破。新增7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1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所附属医院通过GCP认证,成为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附属医院建设了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84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44项,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14项。科研经费总计17467.115万元。获省级奖励2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新增知识产权310项,发表SCI等三大检索论文1242篇,其中,IF>10的论文28篇。首次获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和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

4、人才培养结出新成果。获批为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湖北省全科医学教育和免费医学生培训基地、湖北省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通过国家审核评估。生源质量大幅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稳步提高。新增7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和药学5个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康复治疗学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获批省级“荆楚卓越人才”项目,护理学院获批省级改革试点学院。获批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临床医学实习基地获批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移动医疗实习基地获批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优秀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厅级教学研究项目35项,教学成果11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5、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增专任教师216人,其中具海外背景教师4人,博士85人。现有专任教师56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82人,占比50.1%。教师队伍中博士193人,占比34.4%。成功引进首位第四层次人才,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批省(市)级人才项目28人次。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省级人才项目115人次。紧密围绕教师发展需要,开展了名师工作坊、专家讲坛等各类教学培训活动,专题培训14期,培训教师达6100余人次。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7人、二等奖21人。

6、学生工作展现新气象。创新“学生思政”,推行网格化书院制改革。打造“五星级”班团会模式和“思政4S团”理论宣讲团队。深入实施六个一百育人重点工程和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深化共青团改革,繁荣校园社团文化,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省级示范中心。1个志愿服务品牌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2+N”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模式入选团中央优秀工作案例。2部文化育人专题MV被“学习强国”收录。“超级益生君”项目进入“我选湖北”大学生创业大赛十强。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3项。1个项目获得“挑战杯”国赛二等奖、74个项目获省赛奖励并获省赛“优胜杯”。97个社会实践团队或个人获省级以上奖励。1项作品获大学生艺术节全国一等奖、37项作品获省级奖励。涌现“最美姑娘”、“中国好人”、“孝心女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青年学生典型。

7、国际合作又有新进展。共有28个国家630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学生类别涵盖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学历生比例达到95%以上。已培养5届研究生、2届本科生共111名毕业生。新增16家国际友好合作单位。选派124名教师、122名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交流、学习。落实“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8项,其中外籍院士4人。邀请82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

8、信息化建设呈现新局面。学校校园网出口带宽由1G拓宽至10G;校园公共建筑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超融合(私有云服务器)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网基础数据云平台搭建完成,数据交换能力提档升级;网络综合运行维护系统上线运行;成功开发了“无线与有线网络的无感知认证”、“OA系统和档案系统的无缝对接”、“学生网上自助缴费”、“手机版OA”和“校友管理及捐赠平台”等应用系统并全部上线运行,升级改造了“迎新系统”和“电子邮件系统”,广大师生用网体验极大增强。

9、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校园建设成效突出,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科教楼、制药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投入使用;神农公园、文明广场、科教广场、海棠苑相继建成;环校北路、环校东路拓宽;运动场所翻新;校园电力、生命科学馆、校史馆、机能楼新风系统、实验动物中心等完成改造;学生公寓全部建成空调宿舍;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大楼获省发改委立项;学生食堂提质升级,校容校貌持续提升,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高校“生态园林式校园”。

10、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逐步形成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坚持“精简”“效能”“稳定”原则,切实提高机关统筹能力和运转效率。推行省内市外临床学院“双院融合”发展模式。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七五”普法,推进“七防工程”建设。学校获评全国内审先进集体、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特色创新单项奖、省属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优秀单位、预算执行优秀单位,连续五年蝉联“十堰市档案达标先进单位”。

11、社会服务做出新贡献。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牵头组建了湖北高等医药教育联盟,在区域医药卫生资源的开发应用上发挥了显著作用。学校每年培养3000余名学生主要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行业,成为健康湖北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协助“房县虎杖”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学校参与地方精准扶贫,帮助1188人脱贫摘帽。20余位专家承担省市理论宣讲和政策咨询服务;在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学校万余名校友奋战在抗疫一线,做出巨大努力,付出巨大牺牲,也获得巨大荣誉,146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

12、党建引领谱写新篇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一组织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一党员一旗帜”活动和校内外“双创”工作。1个支部获批全国先进集体,3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样板支部,1项案例入选中组部《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获省委高校工委“支部好案例”二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书记好党课”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党员好故事”优秀奖1项。干部管理从严从实,选送80余名干部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或省、市委党校培训,近10名处科级干部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提升学历和培训考察,推荐20余名处科级干部到地方脱产挂职。主体责任压紧压实,深入开展“十进十建”活动。坚持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迎接了省委巡视组大起底大检查,并认真做好巡视整改。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学校寻求多方面、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更好条件。从国家战略看,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向提高本科质量的转移,高等教育迈入以本为本、质量为本新阶段。国家和省级层面实施学校与学科“双一流”、专业与课程“双万”建设,破除“五唯”等基本导向,契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地方高校进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行业内部看,“十四五”时期是国家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发展时期。“新医科”建设着眼于育强扶强助强建强,体现出追求卓越、拔尖发展、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的新理念;后疫情时代,全球生命健康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医疗卫生保障和健康需求必将更加旺盛,科学研究的结构重心将更加明显地向生命科学转移,为医药高等院校各方面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从区域发展看,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已经站到新的起点。作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属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本科高校和鄂渝陕豫毗邻地区唯一的医学高等院校,学校理应在湖北省教育和卫生领域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同时疫情对我省包括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和深刻影响,急需大量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学校要善于危中寻机、转危为机,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学校自身看,多年的办学积淀为加快转型发展与内涵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扩大了办学影响,激发了办学信心,汇聚了建设湖北医药大学的广泛共识。

2、面临的挑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未来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从外部看,“双一流”建设、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医学教育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校在争取办学经费、吸引优质生源、引进人才等各方面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众多国内一流高校和不同省域内的同类院校快速发展,高校之间高端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内部看,学校人才队伍不优与学校快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科实力不强与实现学校实施“双一流”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专业水平不高与本科教育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缺少重大科研项目,没有大平台、没有大成果;具有我校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优化;师生员工团结奋进、敢于担当的精神需要进一步激发。

总体看,“十四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学校要适应时代发展新阶段,顺应经济发展新格局,呼应教育发展新变革,登高望远,居安思危,抓住机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三五年,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更加坚强有力,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显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学校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成一批一流学科;获批一批重点教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重大教科研成果;打造一批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一流教学团队;文明校园、文化校园、法治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清廉校园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深度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中西结合部医教研协同创新基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医学留学生研学基地的功能有效发挥,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医药大学基本建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实施科教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有特色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定位,促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从办学定位出发谋划学校发展,继承和弘扬学校办学经验和发展优势,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破除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学校发展要素配置的优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2、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高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3、坚持改革创新,形成发展合力。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共谱一张蓝图,进一步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4、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校。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提升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确保学校治理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

(三)基本理念

1、人才兴则学校兴

增加人才引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更新观念,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大力引进人才、大力培育人才、大力使用人才、大力管理人才,确保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紧紧围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人才队伍长远规划,合理设置各类各级岗位,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以业绩为主导的更加科学规范的用人制度及激励机制。

2、学科强则学校强

建强优势学科、建优传统学科、建好交叉学科、创建新兴学科。建设一批优势学科群,确保传统优势学科临床医学全球排名前1%优势,培育潜在优势学科,建设新兴交叉学科,推动学校核心竟争力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性指标上取得突破。

3、专业好则学校好

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统领,以质量工程为标准,重点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学生综合素质、社会服务功能等环节和内容,对专业展开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把临床医学、护理学和麻醉学专业建成国家级一流专业,示范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群建设。

4、党建优则学校优

打造一套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发挥好校党委的率先垂范作用、分党委的中坚骨干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锻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发展专任教师党员队伍,优化管理干部党员队伍,规范辅助保障党员队伍;营造一种品质优良的党性作风,让“一身正气”成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让“一身本事”成为每位干部的必备素质,让“一身傲骨”成为为人处世的鲜明导向;创造一流影响深远的党建业绩,推送一批党建典型模范,树立一批党建工作品牌,总结一批党建先进经验。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医药大学

2、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1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500人左右(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生10人),留学生500人左右。

3、学科建设:确保临床医学ESI全球排名前1%地位,争取在2025年达到ESI全球排名前5‰,培育2个ESI潜力学科,争取有一个学科在2025年接近ESI排名前1%学科。争取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条件;新增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门类实现硕士点建设突破;确保一次性通过各学位授权点的专项评估及合格评估。围绕博士点建设需要,建设1-3个省、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3-5个省级以上学科团队和20个优势学科方向。

4、人才培养:争取获批3-5个以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调优专业结构,加大医学与工理文融通,增设1-2个“新医科”专业;口腔医学、药学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护理学、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新一轮国家专业认证。培育50门左右校级、10门左右省级、5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打造10个左右省级和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建成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教学示范基地。以创新培养模式推动新医科建设,进一步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适度增加工学类专业和管理学类学生的招生人数,逐渐达到占比15%以上。

5、师资队伍:教师总量达到800人左右,其中教授不低于100人,副教授不低于30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达40%以上。45岁以下学术骨干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达到30%。新增15名省级以上高端人才,力争成功引进或培育“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柔性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6、科技创新:构筑大平台: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个。承担大项目:新增国家级项目不低于80项,省自然基金创新群体和杰出青年项目2-3项,横向科研课题40项;10项科技成果获得转化,年均科研经费不少于4000万元。培育大成果:获批省级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2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以上;新增授权发明专利5项;中科院2区以上的期刊论文不少于100篇,1区以上的期刊论文不少于30篇,高被引论文不少于20篇,CSCD期刊论文不少于300篇。凝聚大团队:形成具备创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高水平科研团队3-5个。

7、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学校进入教育部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名单;拓展1-2个招生专业;新增10家国际友好合作单位;选取1-2个专业与国外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邀请50名左右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和科研合作;选派100名左右教师、100名左右学生赴国外大学交流学习。

8、信息化建设: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校园无线网络室外覆盖率达90%,智能化管控设备数据采集率和联网率达70%以上;信息系统安全100 %按要求实施,管理及服务类业务服务器95%以上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平台。

9、校园基本建设:完成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大楼建设工程项目,建设P3实验室大楼,启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建设,推动老旧学生宿舍、老旧住宅小区、老旧管网“三旧”改造,继续完成校园道路改造,加强智慧后勤建设。

三、主要任务和建设措施

(一)分层突破,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1、优化学科布局,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坚持“学科强则学校强”理念,扶优扶强扶特,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谋划布局前沿学科,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落实以评促建,实现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四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着力建成良好的学科群落生态。

2、改革体制机制,构建良好的学科环境。推进落实二级学院学科建设主体地位,强化学科建设的校、院两级管理;持续实施学科建设项目化管理,专项资金按照“择急、择需、择重、择优”的原则统一规划,注重绩效评价和监控;优化学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尊重各学科发展规律,分层分类考核,引导交叉合作,特色发展,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着力优化学科建设软环境。

3、围绕学科发展,高标准建设学科团队。多措并举,实施学科拔尖人才工程,加强高端人才引进,补齐杰出学科带头人短板;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补齐年龄结构不合理短板;加强内培力度,助推存量人才跨越式提升;建设好生物医药研究院,积极为引进人才搭建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创新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学科团队水平。

(二)立德树人,以“三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着力加强本科教育

(1)开展“金专”建设。坚持“专业好则学校好”理念,围绕“双一流”建设,以优势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专业建设,使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成为有机统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创新培养模式、凝炼专业特色作为实现内涵发展的基石。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构建临床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药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等五大专业集群。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需求为导向,确定新增专业或专业方向,增设新医科及工学类等应用型专业。

(2)开展“金课”建设。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新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开展“课堂革命”,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公共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开展“金课”评选,让课程优起来。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金师”建设。坚持“人才兴则学校兴”理念,通过建立校、省、国家三级教学团队体系,搭建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究,推进教学工作的传绑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建设一批专注本科教学、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一流本科教学团队。加快建设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新医科建设,树立大健康理念,立足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加快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高质量完成省规划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形成系列教研理论和实践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教学成果奖至少1项。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医学+”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架构全科医学“一院三区(本地、深圳、上海)”办学格局,着力形成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推动生物科学技术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模式改革,完善生物科学技术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长效工作机制。

(5)推进实践教学建设。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重点改善新办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培育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完善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护理技能教学培训中心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家级临床教学示范培训中心建设;建设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上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健全完善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推动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提高实验开放率;加大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水平;稳步开展附属医院建设,推动各临床学院建设。

(6)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与机制。强化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监控和信息运用以及学院层面的质量监控,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持续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形成全校上下联动协调配合,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态势。制定院(系)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狠抓整改措施,重视整改成效。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基本教学规范。

2、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适应需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责任。通过实施“四大计划”,即“导师组”计划、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计划”、优秀学位论文和优秀研究生的“双优计划”,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实施“四个加强”,即加强导师培训、加强导师考核、加强导师激励、加强导师支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实施“三大支持”,即支持拓展研究生培养基地、支持专项经费投入、支持专项平台建设,强化研究生教育的条件保障。

3、着力推进继续教育

着力推进继续教育,逐步实现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为主变能力培训为主的转变。以国家和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载体,面向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开展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学校资源和区域资源开展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育和开发特色和品牌项目,形成继续教育竞争优势,使我校成为十堰及周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重要的培训基地。

4、着力加强对外合作办学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实施合作单位拓展工程,与国外大学广泛接触,寻求合作伙伴;实施国际引智创新工程,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实施教师国际化培育工程,加大中青年教师出国境派出力度,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实施学生国际化培养工程,打造全面立体的学生海外访学体系,拓展学生海外交流的规模与层次;实施来华留学质量提升工程,拓展招生渠道,提升生源质量,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5、着力提升学生工作内涵

(1)以“融”模式改进提高学生思政质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深入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新媒体平台对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

(2)以学分制完善学生素质拓展平台。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五育并举、多维一体的学生素质发展平台载体。以育人为核心,激励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文体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和省市创新创业、专业技能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支持二级学院立足学科和专业,开展具有医学特色和学院特色的团学活动。

(3)以精准性强化学生发展支持支撑。建设学生学业支持中心校院两级实体,实施学生学业学年分析、评估,有针对性提供学习支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优化“四难生”结对帮扶机制。强化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提升预警预防、咨询服务、干预转介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4)以书院制提高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深化共青团改革和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支持有序发展。完善预警预防、综合研判、应急处置、督查报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建设学生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三)强化应用,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四大”突破

(1)加强大团队构建。汇聚一流人才团队,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使一流科研团队成为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学术高地,推动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势领域的引领突破,带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持续产生显著成效。鼓励组建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或科研团队,瞄准本领域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进行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鼓励科研合作,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坚持产学研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咨询、成果转化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

(2)加强大平台建设。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激励政策。持续建设好胚胎干细胞和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力争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重点建设人类胚胎与生殖工程、武当道地中药转化研究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与健康研究等研究方向和科研平台,力争建成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与健康研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与省市政府沟通协调,推进P3(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建设,争取P3实验室建成落地。推进麻醉与疼痛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进程,建成一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

(3)加强大项目申报。重视大项目对产出高质量成果、建设高水平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作用。设立大项目奖励政策,鼓励申报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鼓励优势学科团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内最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保持稳定。增加大项目培育基金支持力度。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纽带作用,与重点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

(4)加强大成果培育。形成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科研团队为主体、科研政策为导向的大成果培育机制,制定高水平科研成果激励政策,引导成果产出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产出更多质量高、社会应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成果。整合学校和附属医院力量,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科内、学科间联合申报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以上成果奖励,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突破激励政策。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服务地方企业,形成一批帮扶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高的成果转化典型。积极整合校内科研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强化研究领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地方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争取更多智库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显著提升智库建设成效。

(四)整体推进,以一流人才引用带动大团队建设

1、加快人才引进。坚持“人才兴则学校兴”理念,优化整合各类人才项目,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学科团队建设、专业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扎根于基础研究突破,多形式、多渠道引进一批能够从事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层次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加大人才培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实施在岗培育、国内专项培训、海外研修计划、“神农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提升教师岗位业务胜任能力,全力打造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名师。

3、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计划”,完善岗位分类管理与目标考核绩效机制,着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用人效益;探索推行临床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的岗位分类管理,有效破解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发展难题。

(五)强化服务,以完善保障条件促进学校发展

1、加强校友基金工作。坚持“校友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基层组织,发挥校友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校友“家文化”,构建有温度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融资募捐责任体系建设,发掘有限的校友资源,汇聚无限的社会力量,突出重点做好劝捐募捐,力争每年突破1000万,到“十四五”末创造不低于5000万的经济价值。

2、完善财经管理。着力完善内控和财务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防范财务风险;全面完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做好经费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突出重点,保运转、惠民生、促发展;强化资金宏观调控能力,用活用好项目经费,切实服务、保障学校中心工作。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强化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意识,探索下放固定资产分配和调配权限,提升资产管理服务质量。贯彻落实政府会计制度,理顺减免税进口设备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各类房产宏观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4、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制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统筹校本部与各附属医院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提升校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图书文献、档案的建设水平和保障力度。

5、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完成平安校园工程建设,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建设省级平安校园。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校园安全保障机制。维护校园秩序。建立舆情分析与报告制度,加强舆情引导,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及时化解矛盾。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各种事端。

(六)守正创新,以改革精神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工作,争取学校法治工作更上新台阶。全方位贯彻章程规定,加强章程实施监察,以章程为统领,确保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充实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机制,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更加有效地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巩固完善重大决策社会咨询制度,吸收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办学决策、质量监督和内部管理。加快梳理修订规章制度,形成统一、规范、系统、简明的规范体系。

2、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处理好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关系,建立高效完善的办学组织体系,加强二级学院建设。明确校院两级事权,相应承担和分担责任。坚持学院成为办学实体不动摇,学院办学办专业,管人管学生,抓教学;学院办学建学科,管事管教师,抓科研。

3、完善与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管理机制。推进学校与医院医教研的融合,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师资队伍、临床资源、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努力调动临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附院师资主动投身学校教科研工作,为学校临床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学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人才团队等方面的优势,使学科建设与专科建设紧密结合,学校辅助附属医院做好临床专科建设,实现医教协同、教学相长、彼此促进。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建成至少一所直属附属医院。。

4、完善管理执行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学校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增强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与高效的执行系统,促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坚持分层负责制并不断优化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一方面理顺内部管理体制,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另一方面增强团队意识、主动意识、协作意识和配合意识,坚决杜绝有令不行、相互推诿、拈轻怕重现象。加强信息公开和过程管理,促进民主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信访处置工作,通过强化过程监督与目标监督相结合,提高执行效力。

(七)凝心聚力,以党的建设汇聚发展强大力量

1、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正风肃纪,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推动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坚持以上率下,形成党建工作强大合力。

2、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坚持“党建优则学校优”理念,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科学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配优建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发挥“双带头人”工作室作用;持续开展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实行校、院、支部三级党建责任清单管理,优化党建考评体系;发挥好一组织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一党员一旗帜的示范作用。持续组织开展好党建课题申报研究工作;注重总结凝练学校党建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向各社会媒体推介宣传,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德才标准,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探索建立体现领导班子理想构成状况和优化配备方向的标准体系,明确权力清单,明晰岗位职责,防止和杜绝岗随人变、责由人定等情形;聚焦高素质专业化,鼓励领导干部脱产或在职到高水平院校攻读高层次学历学位;注重多岗位锻炼历练,落实中层干部任期制;拓展干部发展视野,积极推荐年轻干部到省直部门和市县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学校良好政治生态;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对“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织密制度笼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持整治“四风”的韧劲和恒心,不断巩固和拓展作风建设成果;做实做细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整改到位,改出实效;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转”,提升监督检查、问责追责、执纪执法质效,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教育,推进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职工廉洁从业、学生廉洁从学;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激发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升大”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设具有医学和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始终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业精神,传承“湖医药精神”;进一步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凸显学校个性,发挥学校形象品牌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校园建筑、景观育人功能布局,实现审美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做好校园内外环境包括网络环境文化布置,构建和谐高雅的育人环境;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确保学校创文从严从实、始终如一、常态长效;继续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文明社区活动,实施校内外文明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开展文明单位和个人评选,大力选树和培育各级各类先进典型。

(八)求真务实,以提高管理效能保障规划执行

1、加强组织领导。“十四五”规划是事关学校长远发展、谋篇布局、顶层设计的重大举措。学校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班子增强规划的宏观指导和战略管理,学校发展规划处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跟踪检查。各学院作为规划的实施主体,结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把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着重体现关键指标的完成。

2、广泛宣传动员。广泛征求学校师生、教学院系、行政部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努力凝聚校内外各界的智慧和共识。积极利用校内外媒体和现代信息平台,加强宣传解读,营造全校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十四五”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

3、加强衔接协调。健全学校规划体系,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的功能和定位,学校规划积极对接国家、省、市教育规划,主动将重点任务和项目纳入其中进行部署安排,专项规划和各学院规划积极对接学校规划,三者在发展方向、规划目标、重点项目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确保学校各项事业整体协调推进。

4、加强督促检查。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结合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对各单位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各单位负责人综合评价挂钩。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过程监控,2023年,组织对“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规划进行调整需经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