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将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必将深入发展,“新基建”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将加快布局,高校信息化建设也从支撑保障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向引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加速演进。
为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广大师生对信息化不断提高的新需求,支撑和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与时俱进,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
1、校园网出口带宽拓展至10G。通过“校银合作”方式完成了对校园骨干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两台万兆交换机,使核心网络通道达到10G以上。2019年,校园网的出口带宽由此前3G一次性拓宽至10G,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2、校内公共建筑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通过“校银合作”的方式,完成了校内公共建筑无线网络的整体铺设,实现了公共建筑的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校园网通过有线、无线漫游全校,广大师生用网条件获得极大改善。
3、通过无感知认证化解IP地址不足的矛盾。信息网络中心通过对校园网络进行改造和优化,实现了校园有线与无线网络的一体化管理和无感知认证,并利用物联网技术调控“IP地址”,使其能被不同的账号综合利用,彻底解除了“IP地址”与账号的物理绑定和空间限制,极大缓解了“IP地址”供需不足的矛盾。
4、超融合(私有云服务器)系统建成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超融合(私有云服务器)系统,服务器资源池达到672核,存储资源池达到494T。它的建成,有效化解了校园网贮存与交换资源基础资源严重不足、孤立分散、扩展不便和运维困难等矛盾。
5、校园网基础数据云平台搭建完成。2020年搭建完成的基础数据云平台,是采用业界领先的数据库云平台来构建学校核心数据中心,以支撑数据总线的建立及未来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的灵活部署和整合。同时采用私有云方案来构建应用资源池,并通过统一的云管理软件来进行资源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供应。
6、网络综合运行维护系统投入使用。通过对机房环境系统、消防系统、电力保障系统、安全保障系统、运维平台等各子系统和项目的建设对数据中心机房进行升级改造,使机房物理安全达到国家二级等保标准以上,网络安全设施达到三级等保标准以上,终结了我校校园网“有网无防”的历史。
7、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成绩斐然。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信息网络中心先后开发成功“无线网络的无感知认证”、“有线网络的无感知认证”、“OA系统和档案系统无缝对接”、“学生网上自助缴费功能”和“手机版OA系统”等上线运行;升级改造了“迎新系统”与“邮件系统”。此外,还积极配合校友会完成了“校友管理及捐赠平台系统”建设,拉近了校友与母校的距离,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保障不够坚强有力。学校虽然成立有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但几乎没有专门开会研究过学校信息化如何建设发展;学校主要领导除强调网络安全外,对信息建设与运维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地调研不多,主动关心不够,化解矛盾手段单一。尚未形成促进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机制体制。
2、干部职工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明白自己是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和运行管理的主体,不主动去思考、调研和推进本部门信息化的建设,存在坐享其成的思想;二是对本部门专业系统的采购需求不够清晰,对系统的建设、使用、推广和与学校其他系统间的兼容等问题缺乏事前系统性谋划,购买专业系统很容易变为信息“孤岛”;三是不注意培养本部门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坐等他人来为本部门专业系统搞运维。
3、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单一。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因学校财力限制,学校每年均无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基本上都来自合作银行或网络运营商附带条件的有限投入。经费投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极不相适应。
4、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全面实施,学校的信息化人才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之相适应。一方面是网络中心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相关各职能部门缺乏有一定网络信息技术功底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系统构建、实施、应用与维护缺乏基本的人才支撑。
5、网络运维社会化还未起步。随着“智慧校园”的稳步实施,校园网络的组织结构会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运维分工会越来越细,安全要求会越来越高,工作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完全依靠学校自身技术力量根本无力承担。只有走社会化运营道路,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上述矛盾才能有效化解。只是因为经费问题,此项工作一直无法开展。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也都随着信息化而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体,信息化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特别是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和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正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快速转变。信息化资源和基于新技术的智能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相互合作、协同学习、共享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这对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改变教育传统模式和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对的挑战
我校在发展机遇面前,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薄弱,这不仅反映在硬件设施功能水平和软件的集成应用上,更表现在人才储备和理念更新上;二是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集成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工作庞杂繁重,成功与否与认识理念、经费投入、人力保障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密切相关;三是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与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加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相辅相成,这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质量与效果都造成极大挑战。
三、目标任务与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共建、共享”为理念,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医药大学”为目标,以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为根本,以满足和方便师生工作、学习、生活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和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校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信息资源融合与共享,不断拓展应用平台和应用系统,用信息化支撑和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推进信息化与教育事业的深度融合。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充分学习借鉴信息化最新发展成果,着眼于学校全局和未来发展,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协调推进。
2、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创新,逐步形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创新与服务方式创新等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
3、重点突出,促进应用。根据智慧校园建设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学校财力保障实际,重点推进学校教学、科研、人事、学工和基本后勤保障平台建设。强化数据治理,推进各平台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方便师生”的理念,各部门都要针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需求,以做好服务为目标,以应用效果为导向,探索实施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在自身享受信息化成果的同时,尽可能为师生员工做好信息化快捷服务。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学校内涵建设需求和学校“升大”发展需要,大力优化和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建设,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深入应用,努力实现校园网络多元化、软硬件资源“云端”化、功能应用移动化和管理服务智能化等新特征。经过5年的持续追赶,到2025年,努力使我校信息化水平迈入省属高校第一方阵的大门。
2、具体目标
(1)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优化与完善
指标:校园WIFI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智能化管控设备数据采集率和联网率达70%以上。、
深入探索多元化的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模式,加强对新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建设高效、安全、可靠的有线、无线以及物联网,具有泛裁和感知的智慧校园基础网络。各智能接入点设备具备开放接口和标准化接口,弱电资源控制网共享物理IP网络,支撑校园环境监测、安防监控、节能减排、校园门禁、教学巡视等多系统接入的信息采集、传输和智能控制平台。让广大师生用户在校园任何地方都能方便使用学校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应用服务。
(2)完善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指标:打造相对完备的专业管理平台,并将各专业系统的基本数据采集整合到数据中心,构建整合各业务系统的综合管理平台。
尽快完成学校人事、学工和服务保障等专业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数据治理,构建校园网数据中心建设,对接整合各业务系统生成的相关数据;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可视化平台,直观呈现有关项目的综合指标、运行数据和图表等,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3)建立教学信息化和科研计算协作支撑平台
指标:打造学校教改、课改支撑平台,建设校级高性能科研协作交流平台。
建立支撑MOOC、SPOC和在线课程支撑平台,强化学科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打造学科特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智能化教学质量数据管理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建立科研人员、团队协同合作的虚拟化交流平台,努力实现科研信息资料、实验数据、阶段成果等的同步共享。
(4)构建信息安全体系和云端服务保障体系
指标:信息系统安全100 %按等保要求实施,管理及服务类业务服务器95%以上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平台。
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数字化、网络化、互联互通的网站、广播、电台、移动终端等宣传支撑体系,实现数字化图书馆、档案等数字资源一体化云存储;建立学校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支撑学校师生生活、后勤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
(一)主要任务
1、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有线网络设备更换和升级。“十四五”期间,对2008年以前建成的校园有线网络进行改造或扩建,更新接入网络设备,把终端接入带宽由现在的10/100M提高到1000M,楼栋主干网络由现在的1000M提高到10000M以上。使接入设备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络协议(IPv6)及QinQ技术,实现精细到网络端口的安全监管,并实现楼宇有线网络的动态优化调整以及可视化管理。
(2)校园无线网络升级。学校现有的无线WIFI网络是从2013年开始,先后分四期进行建设的。大部分设备老公,技术落后,用户体验差,难以满足当前高并发、大带宽的应用需求。尽快将一期、二期建设的WIFI二代网络更换为WIFI6代网络,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需求。
(3)制定规范,统一各专业系统的入网标准。制定智能化设备(系统)接口开放和接入标准,同时优化和调整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管理机制,将其升级为具有泛载能力的智慧校园基础传输网络,形成校园环境监测、安防监控、节能减排、校园门禁、教室巡课、消防监控等的智能安全专网。实现双栈(IPv4、IPv6)协议下,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的认证和管理、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络接入、可视化的网络管理等。
(4)数据中心升级优化。网络数据是学校的核心资产,利用数据资源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工作重点。面对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现有数据中心进行不断升级,优化数据资源结构,确保各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真实性,形成数据资源目录,为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提供基础的数据服务,实现管理型数据中心向服务型数据中心转变。
(5)“一卡通”系统功能提升。校园“一卡通”系统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又是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一卡通”系统已严重制约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改造升级,增加聚合支付、网上点餐、虚拟校园卡等功能。
2、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建设学校动态的数据仓库。逐步完善业务系统数据的收集、清洗工作,不断提高提高数据质量;建设智能化设备的大数据数据采集、分析平台。
(2)建设能构整合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快速开发平台。
(3)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信息系统服务入口,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考核、发展等提供信息服务,构建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4)大力开发互联网+手机应用。开发以湖北医药学院微信企业号、掌上湖医药APP等为载体的全校统一移动通信平台,构建一系列与师生工作、科研、生活紧密结合的移动服务应用。
3、智慧教室及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工程
(1)完善智慧教室及云服务虚拟桌面平台建设。通过云服务支撑智慧教室的教学中的各项功能,将上述功能作为服务项目按需交付给用户,不断提升智慧教室的灵活性和高可用性。
(2)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可视化管理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无论是录播设备、投影机、对讲协助、电子巡考、网络巡课等,实现所有多媒体教室的全面集中控制管理。
(3)建立支撑MOOC、SPOC和在线课程的教学平台。通过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互动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开展以学习过程数据为基础的学习能力分析。
(4)建设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中心。通过学科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建设管理功能齐全、具有强大资源对接能力的教学资源中心。
4、高性能计算服务和科研协作平台建设工程
(1)建设高伸缩、高可靠的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学校云计算主机和存储资源建设,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高水平发展。
(2)探索建设科研协同合作交流平台。通过构建专业特色的软件计算服务,探索建立科研人员个人与团体之间多种协作、为完成同一科研任务而协同合作的交流平台。
5、面向用户的云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1)构建全校性的视频、图像、文字等非结构化数字资源共享管理平台。
(2)构建支撑学校师生生活、后勤保障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3)构建标准化运维服务体系。通过制定服务流程和标准规范,实现对机房环境、网络、服务器、 数据库等的集约化运维管理,增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6、信息安全建设与全员信息素养培训工程
(1)适时更新防火墙系统和CA认证。通过最新的防火墙系统和CA认证,实现协同管理、 威胁识别、入侵分析、基于云端的检测技术、基于云平台的管理和维护等。
(2)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对业务系统进行等级测评、定级保护和系统加固,提高业务系统安全性。
(3)对用户进行培训。建设网上自我培训学习系统。全体师生增加信息素养的教育培训及信息化校园使用知识的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党政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围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医药大学的目标,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信息建设与安全工作,明确建设目标,分解建设任务,落实建设经费,理顺机制体制。
积极探索建立我校信息化工作CIO(首席信息官)机制,必要时设置校内外专家咨询组,负责重项目规划和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制定合理方案、监督建设质量等工作。
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核心抓手。要指定专人具体谋划本部门信息化工作。
(二)健全机制体制
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与协调功能,明确信息网络中心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导和中心作用,明确职能部门为本部门专业系统建设与运维的责任主体。
信息网络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平台建设和网络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应强化对信息化项目统筹、规划与监管,科学制定信息标准,加强数据治理,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工作激励评价制度。
积极推行校园网络专业设施运维社会化改革。随着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校园网络的组织结构会越来越庞大、复杂。仅靠学校自己的技术人员运维,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只有花钱购买社会服务,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才会收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样的实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端信息技术人员更是紧俏稀缺资源。学校要尽早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储备制度,稳定现有人员,引进高端人才,健全岗位设置,完善职称评聘与绩效考核办法,以加强对智慧校园建设技术力量的支持。
信息化社会是一个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学校所有的师生员工都不能置身信息化工作这外。学校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信息人才意识,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储备一定数量的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一定计算机网络技术功底的人才,谋划本部门专业系统建设与使用。
学校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以促进各级各类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以保证他们的知识储备与技术手段的与时俱进。
(四)多方筹集资金
在信息化日益从支撑转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必须建立持续稳定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
学校预算投入是主渠道。学校每年用于信息化建设经费不少于500万元,其中150万元用于日常运维和信息线路租赁;350万元用于校园网基础硬件的更新扩容和公共平台的升级换代,支撑日益发展壮大的专业应用系统。
资金是专业平台建设的有效支撑。随着学校人才实力的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增大,每年都能申请争取到各种类型的项目资金。在信息化深入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今天,多数项目的实施必定包含信息化建设内容,这正是打造各专业平台建设的最有效方式。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与合作企业的资金支持,这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学校财力有限,很难挤出大笔资金对校园网络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换代。只有争取较大的专项资金投入,学校的信息化才不会与时代脱节太远。